阿里社区|两性小健康:婚前同居…… – 阿里社区

阿里社区|两性小健康:婚前同居……

(本期嘉宾贺岭峰: 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中心指导教师)

晓林:今天又到了我们节目的“心灵对话”,我们将一起讨论婚前同居的问题。

沈蕾:“同居”这个词已经挺老式的了,现在也把婚前同居叫做“试婚”,就是在结婚之前看看两人是不是合适,这种“合适”包括了感情、生活、性生活。

晓林:对了,到底婚前同居者们有些什么理由,一会儿我们会请一些听众、嘉宾来说说他们的故事。我们也会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您,同时请教一下专家: 婚前同居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婚前同居,就像刚才沈蕾说的,好多人现在都把它说成“试婚”了。因为有些婚前同居者的第一大理由就是来试婚的: 我们是想结婚,来看看最后能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我有个朋友,他们大学刚毕业就开始同居了,男的把电脑、音响、球拍、登山鞋等喜欢的东西全搬来,女的也把她的时尚杂志、鞋袜衣帽等东西搬来,虽然房间小,但他们觉得生活在一起非常幸福。再不用每天起个大早迎来送往,也不用为手机费发慌——因为不必再用手机来煲电话粥了。

沈蕾:约会以后也不用再送回家了,来来回回的费用也挺高的。

晓林:也不用遗憾相聚太短,思念漫长。可是时间一长,两人的感觉就又回到了以前大学寝室里的同屋一样,一个整天在电脑前打“星际争霸”,一个看《霹雳娇娃》;一个吃掉了冰箱里全部的西瓜,连嘴都忘了擦;周末男的更愿意和同事一起去踢球,而不是陪女孩在家里看《相约星期六》;打他手机让他早点回来陪她说说话呢,对方就说“你怎么像我妈!”同居几年之后慢慢就变了,直到把账单一除为二的地步,还说“你的那份我先替你付上了”。为什么呢?因为同居啊,同居就应该一人一份呀,对吗?

沈蕾:嗯,因为同居是两个个体,而不是在一起的整体。

晓林:两人之间开始斤斤计较对方,而忘了以前最拿手的互相恭维、互相赞赏。一吵架就是这么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啊!可以来管我啊!”因为本质上两人就是两个个体啊: 我们互相是不受制约的。

沈蕾:没有东西是可以约束我们的。

晓林:对啊!所以女的最后就反思: 婚前同居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怎么现在就变成这样了?

沈蕾:其实以前说到同居,第一就是性的问题突破了,好像所有的女孩都不愿意。所以在我们那一代的时候,听到周围的一些女朋友说的都是不可能同居,要么就结婚。周边总是有这样的一些说法,如“男人一旦进入了这样的一种状态就觉得你不是那么重要了,不是那么不识人间烟火,已经跌到了尘世当中,然后又从一个跌落凡间的精灵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人,再也不觉得跟你呆在一起是他这辈子追求的目标了”。所以很多女孩都拒绝同居。

晓林:有一位是这样说出他们同居的理由:“因为我们深爱着彼此,我们想要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虽然说我们还没有结婚,但已相爱了,要更多一些时间在一起。”

沈蕾:其实我觉得同居是没有了恋爱的浪漫,同时又拥有了婚姻的现实。

晓林:我们再看看同居的第二个理由: 我们总归是要结婚的,不过是把仪式往后推一点。还有一种说法是: 我们住在一起是为了感受彼此是否合适,以避免一个错误。噢!原来他们是为了避免下一个错误而开始同居的。还有人说: 我们住在一起是为了在经济上更加合理。[笑声]还有的说: 为什么不和爱的人住在一起而独居一室呢?现在太多人在结婚之前已经住在一起了。因为别人住在一起了,所以我们也住在一起。

沈蕾:很多人说,第一同居对于女性来说是没有保障的。如果你跟一个人住在一起,最后他甩你一句“我俩住在一起不合适”,拎着行李拍拍屁股走人,没有法律可以来维护你的合法权益。所以,拒绝同居的人,也有他们的道理。比如他们觉得没有一对真正相爱的人一开始就是以同居而不是以婚姻为目的的。很多时候同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传统意义上责任的逃避。

晓林:就是像我刚才说的故事,最后就是“你管我什么!”我们是个体。

沈蕾:第二,就是人更容易在同居的过程中计算得失,心理上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丧失平衡。

晓林:对。

沈蕾:第三,更可能引发矛盾。相对于婚姻中的人们,他们更会因为生活的细节而起冲突。

晓林:一旦出现矛盾,马上就会冲突起来。

沈蕾:对,因为它是两个个体,不会像结婚后考虑到你已经是我的太太,或者你已经是我的老公了,我应该退一步等等。第四,我们是相爱的两个人,不是彼此的试验品。如果现代人连自己的爱都无法判断,要试验试验的话,那我觉得也是蛮悲哀的一件事情。

晓林:是啊,听了那么多同居的理由,以及拒绝同居的理由,我们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虑,到底应该赞同还是反对?所以我们请来了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中心的指导老师贺岭峰先生。贺老师,您好!

贺老师:晓林,你好!

晓林:刚才沈蕾代表的是一组拒绝同居的,我是代表赞成同居的,各说了各的理由。那么你认为他们同居的理由成立吗?

贺老师:对于同居者而言,他的理由当然是成立的;同样,对于反对者来说,他们的理由也是成立的。

晓林:也成立,呵呵!

贺老师:所以我们分析这件事情,就要分析它是利多还是弊多,而且要知道是对谁而言的。也即对当事人而言,他到底想要什么,他通过这种同居或是婚姻关系到底希望获得什么?这很重要。

晓林:其实两组人各自在说对方阵营的不是。比如,你们就是为了逃避责任的,而我是为了避免一个错误。大家都有一个道理啊!

贺老师:对,我们要评价一个东西价值的大小,就要看是用什么来衡量。衡量,其实就是当事人的价值观、婚姻的价值观或是爱情的价值观。我觉得,婚前同居有它有利的地方,这种利并不是以物质或金钱来衡量的吃亏还是便宜,最大的价值是它体现了个人在婚姻、情感或是两性关系上的自由。

晓林:自由度更大一些,受到约束更少一些。

贺老师:婚前同居者的第二种想法,就是为未来的婚姻加深了解作心理准备,为了以后过幸福的婚姻生活,所以就有了一个试婚阶段。还有人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比如刚才说的减少成本啊;万一以后发现两人不合适,分手也比较容易,没有那么多的财产和法定义务等。

晓林:在这点上主要是指经济方面吧?比如我们前不久还说到的婚前公正。

贺老师:对,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轻松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飘一代”嘛!他不需要有太多沉重的一些东西。

小编推荐:

如此羞耻PLAY让做爱刺激难忘 性爱滋润你我的那些公开秘密 “性饥渴”的女性我们如何认识她? 实用技巧让高潮愈来愈多!

晓林: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婚姻除了经济以外,在性和情上也有它的需求。比如“情”,好多人认为婚前同居者大都不是冲着“情”去的,他们是以经济和性方面为主要目的。你看,他们在情方面根本就不用给对方一个忠诚之类的承诺呀,他们可以不要这些东西,不受其制约。现在好多专家也说,以前我们只知道婚姻终身制。给我们写信的听众好多,也有人说20多年的婚姻生活,数来也就30多次的性生活,当时试试婚多好,呵呵!在这方面不和谐,我们应该早点结束啊。

沈蕾:现在很多离婚的理由中,性生活不和谐也放到台面上了。

晓林:以前好像我们不能放到桌面上来说的噢。

贺老师:但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我们把同居和性划等号的话,它就增强了性的价值,其实“性”没那么重要的,或者说不一定非得以同居的方式来解决。同居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性的问题啊!

晓林:性只是一部分。

贺老师:你看,美国人婚前性行为的还是比较多的。

晓林:噢,西方也是这样啊?

贺老师:对,他们在谈恋爱进入婚姻的程序上跟我们有些不同。两个人相识之初都是由于交往上的愉悦,比较有亲近感,注意,中国和西方在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解。中国人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有好感,接下来就有个认知的判定,我为什么对你有好感?我可能是爱上你了,然后我跟你谈恋爱,最后我才会跟你有身体的接触包括性接触。西方人就不同了。他们认为我跟你有交往的愉悦后,我不知道跟你在性的方面是否也和谐,那我就跟你有身体的接触,接触后发现也很和谐,那好,我们彼此也就相爱了,然后才有认知的判定。

晓林:也是一个指标。

贺老师:就是程序不同。

晓林:所谓的要“灵与肉”的结合。

贺老师:对。但中国人很容易把“性”与共同生活联系在一起。

晓林:就是认为我们要有了这张证书以后,我们才可以开始性生活。最先我们只能是感情。

贺老师:是啊,所以你看,其实对未婚的性行为我们也挺沉重的,我们称其为“同居”。

沈蕾:对啊,这样好像在这段时间内的性伴侣是固定的,相对比较长期的,来给自己一个交待。

贺老师:这样其实也挺不错,但是现在同居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其实我觉得它本质上与现在这代人的生存状态有关,他们物质上越来越趋于独立,而心理上越来越虚弱和孤独、没有信心,这种冲突的结果就导致了同居现象的发生。

晓林:是啊,本来觉得试婚的人好像挺前卫的,一阵子之后大家也不再聊这个话题。然后有人就好奇地问:“你们现在同居了之后到底有什么体会啊?”其中一位就说:“我心里想得比较简单,经济上也没有后顾之忧,分起手来也不像离婚有那么多麻烦事。再说法律上不认可,也不会离一次婚就分掉我一半财产吧!”还有一位说:“老实讲我根本就没有作好结婚的准备才选择同居的,两人在一起能多久就算多久好了。”这也是一种说法,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婚姻的对象才开始找同居对象。

沈蕾:我们可以笼统地概括一下,男人基本属于以同居的方式来固定恋爱的关系,也就是说实在没办法咱就先同居吧,至

小编推荐:

如此羞耻PLAY让做爱刺激难忘 性爱滋润你我的那些公开秘密 “性饥渴”的女性我们如何认识她? 实用技巧让高潮愈来愈多!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macbook.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社区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恋爱之书  ✅健康笔记  商务笔记  ✅健康杂志  ✅分享笔记  ✅健康社区

Readers' contributions

http://macbook.alingn.com

You may also like...